Tuesday, July 28, 2009

高耗氧運動可降罹癌機率

研究:高耗氧運動好處多 可降罹癌機率

(法新社)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12:50

(法新社巴黎28日電)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男性常進行能使心跳加快的高耗氧運動,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

這項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刊出的研究報告指出,降低罹癌風險重要因素是進行高耗氧量運動。

芬蘭庫奧皮奧(Kuopio)和奧盧(Oulu)大學研究團隊對年齡在42至61歲間、2560名無癌症病史的男性,進行以12個月為週期的休閒體能運動研究。

經過平均16年後續追蹤,研究對象中有181人死於癌症,多數是胃、腸、肺、前列腺及腦癌。

科學家使用運動強度量表發現,和較不運動的男性相比,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的男性罹癌機率降低一半。這個量表在於測量耗氧量新陳代謝單位。

研究發現,罹癌機率降最多是腸胃癌及肺癌,且即使將年齡、飲酒、吸菸、體重等因素考慮再內也是如此。

研究者提出結論:「應適量進行高強度休閒體能運動,才能達到有效降低整體癌症死亡率的效益。」(譯者:中央社陳蓉)

Tuesday, July 21, 2009

德女童沒右腦 相當聰明

德國一名 10歲女童,天生沒右腦。右腦主管圖像和左眼視力,女孩無右腦(圖),卻竟然擁有完美視力。為甚麼這樣?科學家經研究後,發現女孩尚未出世,本屬於右腦的視覺神經,自動轉駁到左腦,令女孩一隻眼睛,同時擁有左右視野,是全球首例。而且她相當聰明。

[img]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0722/large/22wx3p.jpg[/img]

一隻眼同時有左右視野

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員在《科學院院刊》發表報告,指女孩在母體內時,右腦已停止發育,眼球後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原本要生長到右腦,但發現右腦不見了,於是轉彎駁到左腦。科學家檢視她的左腦視覺皮層,更有驚人發現──左腦視覺皮層本只負責右眼視野,女童的竟然左右兼顧,顯現右眼視野的圖像。
格拉斯哥大學神經影像認知中心教授米克利博士說:「這個個案說明腦袋適應力很強,左腦得悉右腦長不成後,可以迅速作出補償。」他認為,在腦袋適應功能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將有助開發人工智能。至於那名女童,米克利博士說,她沒有右腦,但心理狀態正常,可正常生活,「幽默風趣,充滿魅力,而且相當聰明!」
英國廣播公司/《每日郵報》

Friday, July 10, 2009

港將現50年來最大日食


(明報)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14:00
本月22日(星期三)將出現一次近50年來食分最大的日全食,但在香港只可看見日偏食。
若天氣情況許可,香港市民可以觀賞這次天文現象。
日食在上午8時15分開始,至上午10時46分結束,食甚時間為上午9時26分。
這次日偏食的食分達0.748,即是食甚時,太陽有百分之七十四點八的直徑受月球所阻擋,這是自1958年以來,香港可見食分最大的日食。
日食發生時太陽的仰角較高,大部分面向東方無障礙物的地方都能夠觀賞日食。由於太陽光線非常猛烈,市民千萬不可以肉眼或透過望遠鏡直視太陽。
較安全的觀測方法是透過針孔或望遠鏡把太陽的影像投射在白紙或硬紙板上,然後觀看其投影。香港天文台 網頁載有有關方法的示範(http://www.weather.gov.hk/gts/event/event-solar-eclps16_c.htm)。
下一次在本港可以觀看到的日食將在2010年1月15日出現,是一次日環食,但在香港只可看見日偏食。下一次在香港可見食分更大的日食將出現在2012年5月21日,是一次日環食。(即時新聞)

天文學家發現110億年前超新星


(法新社)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00:50
(法新社巴黎 8日電) 天文學家今天表示,他們觀測到有史以來距離地球最遠的超新星,這顆超級星體約在110億年前爆炸。
這些天文學家在刊載於英國 「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一項新技術的應用,讓宇宙論者有此發現,此一發現有助推升有關此一罕見現象,以及其在產生其他星體上所扮角色的相關知識。
超新星發生在巨大恆星燃燒殆盡時,會在自身重力驅動下自坍,並變成微小的、超高密度的中子星。
然後這顆星會爆炸,釋放出衝擊波,流散在銀河周圍。
天文學家比較不同年份的天空圖像,從中發現亮度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改變的星體,從而發現這顆古老的超新星。
一般相信,宇宙的年齡約為137億年,因此這次觀測到的超新星,可能是宇宙創造時最早一批星宿中,死亡的一顆星球。
前一次觀測到超新星爆發事件,發生在約60億年前。(譯者:中央社江今葉)

Wednesday, July 01, 2009

陰莖短小九成屬假象 多因陷入脂肪所致 重整包皮可改善

【本報訊】男士陰莖短小易影響自信心,更有人誤以為割包皮可令隱藏的陰莖部份外露,有助增加長度。有小兒外科醫生指,只有極少數男性屬先天性陰莖短小,逾九成陰莖不達標個案只屬假象,原因是陰莖深陷恥骨附近的脂肪組織內,患者可接受包皮重整手術令陰莖完整露出;男童若誤割包皮,有機會令包皮過短,令陷入問題加劇。 記者:王智君

小兒外科專科醫生楊重光指,綜合 07至 09年 4月的求診個案, 215名 1至 18歲疑因陰莖短小求診的病人中,只有兩人屬先天性陰莖短小。求診者大部份是有不同程度的陰莖陷入問題。陰莖陷入是指包皮過短或過窄,以致陰莖深陷恥骨附近的脂肪組織內,形成陰莖短小假象;持續的包皮發炎,會令包皮進一步收縮,令陰莖陷入的情況更嚴重。嚴重者逾七成的陰莖會陷入恥骨旁的脂肪組織內,外觀猶如「一隻身處洞中的蟾蜍」。
楊重光估計約 15%的陰莖陷入是由誤割包皮所致,因不少家長認為兒子有包皮過窄或發炎問題,便以割包皮解決,其實小朋友包皮過窄,未必是過長,誤做手術反而令包皮過短,造成陰莖陷入危機。
何先生現年 10歲的兒子,在嬰兒時期已有包皮發炎,於是安排他割包皮,以為可以一了百了,但手術後兒子因包皮過短令陰莖嚴重陷入。何先生說最初也沒有注意問題,「佢同其他小朋友比係細咗啲,但諗住 BB冇所謂,遲啲發育會變大。」但兒子陰莖短小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更變得十分自卑,又不喜歡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廁所,故安排兒子去年接受包皮重整手術,問題才解決。

及早處理免影響發育

楊重光表示,男童不及早處理陰莖陷入問題,過短的包皮會緊箍陰莖,阻礙陰莖發育,踏入青春期後,包皮過窄會造成陰莖勃起困難,影響性生活,他建議家長若懷疑兒子的陰莖短小,應及早求診進行評估。
今年 30多歲的李先生,與女友拍拖前一直未察覺自己有陰莖陷入問題,「小便冇痛,包皮又冇發炎,自慰時可以射精,好似冇乜唔妥。」直至他與女友發生性行為,才發現因包皮過緊令性交有困難,接受包皮重整手術後情況才有改善,「以前陰莖好似得層皮,家好似做番個正常男人,可以結婚生仔。」